有考網有考網合作機構>靜安區(qū)培訓學校>上海靜安秦漢胡同國學教育
上海靜安秦漢胡同國學教育
全國統(tǒng)一學習專線 8:30-21:00
位置:有考網 > 興趣愛好>樂器音樂> 古琴與古箏有什么區(qū)別?  正文

古琴與古箏有什么區(qū)別?

發(fā)布時間:2021-12-29 14:12:10來源:轉載

古琴與古箏有什么區(qū)別?本世紀初期為了和其他樂器的統(tǒng)稱區(qū)別,改稱為“古琴”,是我國歷史較悠久的彈撥類樂器,有實據可考至少形成于3000多年前,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,琴的創(chuàng)制者有"昔伏羲作琴"、"神農作琴"、"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"等說,作為追記的傳說,可不必盡信,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。《詩經•關雎》有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,《詩經•小雅》亦有:“琴瑟擊鼓,以御田祖” 等記載。

古琴與古箏的區(qū)別

其一、古琴:原名“琴”,亦稱“瑤琴”、“玉琴”、“七弦琴”。

古琴的結構頗有分寸講究,詳盡分類有琴額、岳山、承露、起項、琴頸、琴肩、琴弦、徵位、琴腰、龍齦、冠角(焦尾)等。古琴彈奏的時間越長,琴音會越圓潤、淳和,若長時間閑置不彈而一朝拾起,其聲音會回生而黯然失色,所以有人說古琴善通靈性,便是指此。

古琴常見的造型有伏羲式、仲尼式、連珠式、落霞式、月型式等。主要區(qū)別是依琴體的項、腰形制而不同。琴漆的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。古琴由于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、漆底的不同,可形成斷紋。如梅花斷、牛毛斷、蛇腹斷、冰裂斷、龜紋斷等,有斷紋的琴,其琴音清淳、明澈,外觀美觀,所以更顯名貴。

古箏又名"秦箏"。

早在戰(zhàn)國的時候箏就已經流行了:“臨淄甚富而實,其民無不吹竽、鼓瑟、罄筑、彈箏。”(《戰(zhàn)國策—齊策undefined》)。自秦、漢以來從我國西北地區(qū)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,逐漸形成了各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流派。

箏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:

說法一、相傳秦時有婉無義者,將瑟(樂器)傳與兩個女子,二女要爭,引破為二,所以稱"秦箏"。

說法二:箏筑同源說: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,根據東漢應劭《風俗通》的記載,『箏,謹按禮、樂記,五弦,筑身也』,及同時代許慎的說文解字undefined中也敘述到『箏,鼓弦筑身樂也』。

說法三: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,史載:漢應劭《風俗通》『僅按禮樂記五弦,筑身也。今并、涼二州,箏形如瑟,不知誰所改作也,或曰蒙恬所造』。

說法四:箏為漢代京房所造,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:『箏本秦聲也,相傳云蒙恬所造,非也』其后述是『箏與瑟同而弦少。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,十三弦,此乃箏也』。

其二,形制區(qū)別:

古琴琴身以琴面與底板相合而成,琴面系有7根弦,故古稱"七弦琴"。琴弦由絲絨繩系住,拴繞于雁足(弦軸)上,屬彈撥樂類的"無馬樂器";

其三,音域、音色、表現力

古琴雖只有七根弦,但一弦多音,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,借助面板上的十三個"琴徵",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。音色含蓄而深沉,古樸而典雅,表現力富有內涵,異常豐富,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"琴、棋、書、畫"之首。

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-2個音,同一弦中移動弦馬(柱),可以調作音高,音域寬廣,音量宏大,音色淳厚優(yōu)美,悠揚悅耳,表現力豐富而形象。

看過金庸小說的,一定會記得曲洋與劉正風合奏的那首《笑傲江湖》曲,那就是古琴和蕭合奏的。王維的彈琴界境更是讓人向往,“獨坐幽篁里,彈琴復長嘯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。”

相關內容: 古琴與古箏 古琴與古箏的區(qū)別 秦漢胡同國學教育

推薦課程
同類文章
相關熱詞